【花港一小】停课不停学,花港一小这样做(四十七) ——“青年教师乐分享 教育科研新跨越”读书活动(6)

浏览数量:18     作者: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     发布时间: 2020-03-17      来源:本站

导语

用知识武装大脑,灵魂与身体同行。上一期,卞文静老师为大家介绍了“有效教学”的丰富内涵以及有效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教学小妙招。这一期,就让我们跟着边祥云老师继续研读《有效教学》这本书吧!

阅读剪影



                   何为“教学”

                            ——浅谈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学问题如果离开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效教学》正是这样一本教学理论著作,在主编崔允漷的带领下,汲集体智慧之结晶论述了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及研究,既接地气又论证深刻。

何为“教学”?20世纪初,建构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理解和思考方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确切地说,应该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活动就是教师为学生“搭脚手架”的过程,编者形象地比喻道。教师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的工人,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为他们提供了具有一定认知难度的学习项目,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新内容并内化为自己新的经验。我们采用最便捷的方法“提取关键词”来理解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即已有经验、引导、内化为新经验。

首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坚定地认为,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加工、超越而建构形成的。在课堂上,我们常常采用“复习旧知”的方法导入新课或者将此作为理解新知识的脚手架。这样既“温故知新”,又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学习决不是教师画饼,学生吃饼的过程。其次,学习是教师与学生保持互动,为学生协调学习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既要避免当一个“甩手掌柜”,也要避免“不切实际”。我观摩过多次主题班会的展示课,在班会课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人,是时不时的评价者,是课堂结束之前的总结者。虽然班会课的模式是将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交给学生,但对于难度较大的命题,在活动的初期需要老师们的统筹安排,统一部署,为学生提供支架,对学生解决问题和建构框架起辅助作用。最后,学习是吸收新经验并内化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的过程。建构主义并不完全是新的东西,它在哲学、心理学方面有诸多来源。学生在接受到新知识之后,将他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然后,学习者会调节自己的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对原有图式进行修改和重建。学习者会自动调节认知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平衡状态过渡。我们通常鼓励孩子们将阅读到的故事讲给其他同学听,往往会出现一千个读者一千个故事,原来的故事已经消化、吸收在他们的阅读体系之中,而且不容易忘记。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内涵丰富,我在这里只摘之一角,做一简单的概念梳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该理论的弊端,以警示自己在教学中切不可出现类似的问题。例如,过分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导致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在教学过程中刻意追求情境的创设,框架的搭建,喧宾夺主忽视教学重难点。虽然会有剑走偏锋之嫌,但不影响其理论在教学中的有效性,我们要做的是用该理论武装我们的大脑,辨别之,警醒之,慎行之。

 

结语

一个人的成长史便是他的阅读史。书本是孤独时的灵魂伴侣,我们期待通过它寻找心灵的慰藉,寻找与作者的共鸣。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电子屏幕上的碎片化阅读已经无法满足你时,那么,放下手中的手机,我们一起读书吧!


Copyright @ 2020 Nanjing Hua Gang primary school, All Rights Reserved. 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
地址:南京市栖霞区花港路10号 电话:025—86755618 025—86755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