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57 作者: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 发布时间: 2023-12-18 来源:本站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说:“‘聆听窗外声音’,可以引导师生关心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观;开展“与大师对话”,增进与大师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培养师生创造的激情和欲望。”2023年12月17、18日,花港第一小学的全体教师们参与了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召开2023 新教育国际论坛线上学习。
12月16日上午,美国波士顿麻州大学教育领导学系主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教育研究会国家数据库研究小组主席严文蕃教授对“聆听窗外声音”的“道”与“术”:目标、路径、未来方向进行探讨,他还分享了一些现有的资源来帮助我们聆听窗外声音,提醒我们在实际使用的时候,我们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目标来选择合适的平台和项目。江苏省教育学会原副会长、江苏情境研究所副院长叶海涛院长认为“聆听窗外声音”意味着通向幸福完整生活的途径,实现这样生活的策略和方法。他从一副对联、一个故事、一句诗展开交流。叶院长说,我们既要有当下,也要有诗和远方,要聆听来自天外的声音,要把感性生活的美好和道德生活的美好联系起来。所以,“聆听窗外声音”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怎样引导儿童学习,它有丰富的哲理,它有深刻的内涵,他让我们看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让教育充满着自信。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教授,2021年“一丹教育研究奖”获得者埃里克·哈努谢克教授就“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展开交流,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谈教教育,教授认为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了多少,而不是在课堂上坐了多久;通过一系列研究告诉我们更好的教育与更多的知识,将带来更好的经济,那势必就要提高教育能力,教育水平
16日下午,大家继续观看,分论坛一中,汪敏老师介绍了模拟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过程,提出了课程的育人价值:落实以人为本,践行全面育人。蓝玫老师分析了孩子压力和父母焦虑的根源,教师应帮助父母走出理念的“藩篱”。曾宝俊老师针对自然教育提出“我们不缺自然,缺的是教育”,要让孩子聆听到大自然的声音。张晨迪老师为家乡代言,“小小讲解员”课程挖掘家乡历史文脉,探寻家乡文化的根。寇亮亮老师介绍了他“聆听窗外声音”的实践:《考古密码》校本课程的详细开发过程,提出让学生聆听“窗外声音”,就要为学生凿开一扇窗。许妍老师带来“育”见新教育,“育”见美好的故事,“那山海”文化课程点亮童年七彩梦想。吕明明老师利用全学科联动,用心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们留下一个深刻难忘的毕业典礼。最后蓝玫老师高度赞赏老师们有着清晰的新教育基因,开设的课程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地域资源,服务于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也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声音,期待发现每一片土地上的美好。
17日上午,叶仁敏教授首先带来讲座《中学生的关爱、交往、合作的探讨--跨文化研究》,叶教授用数据向我们展示了新教育理念下的教学成果,新教育对学生互助合作有显著持久的促进和发展作用,为新教育的实证指明方向。接着,格雷格·威廉·米西亚塞克教授分享了《全球化和后数字化世界中的教育--通过批判性的生态教学比较进行教学》,格雷格教授从生态教育学的背景引出,带领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待教育教学,将教学和环境变化联系起来,以全球化的方式提升对世界的认识。田松教授带来的《面对生态文明的基础教育》主题报告中提倡要以博物学为核心,以自然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核心,以STSE加上环境,重建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基本想象。最后,刘铁芳教授在讲座《从‹桃花源记›看当前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出路》中对《桃花源记》做了详细的阐述,从中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出路,给我们带来的新的教育启示,就是教师教学的关键乃在于对学生兴致的激发,引导学生从好知到乐知的生命处境。
17日下午,江晓原主任向我们讲解了美国对基础科学的重视程度,倪娟所长通过对比20年前的中国,介绍了我国普通高中育人方式的转型实践,紧接着播放了美国两位专家凯特林•墨菲玛丽和乔斯林•文多拉的共同演讲视频,让我们聆听了窗外的声音,将辩论融入学科教育,培养卓越的多元价值观。最后由中陶会新教育分会理事长许新海先生发布苏州宣言并宣布闭幕。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相信老师们能将本次新教育国际论坛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有所思,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