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数量:11 作者: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 发布时间: 2025-06-16 来源:本站
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能走得很远。2025年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与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联合国内部分学校、教育行政与业务管理单位、有关企业等,共同发起“AI协同、融合共育”实践创新行动计划,旨在构建“育人为本、协同创新、示范引领”的AI教育生态。2025年6月4日,南京市花港第一小学全体教师齐聚线上,积极学习“融智教育行动计划”发布会,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发布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议程是北京市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应用创新研究基地主任李玉顺带来的微报告《人工智能环境下师生机三元生态育人范式创新》。他解释了数智技术通常是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系列创新工具和系统,数智技术复合性迭代发展加速教育创新。此外,李主任指出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存、共教、共学”成为数智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必然选择,“人机协同”的重要性在教育实践中日益凸显。而教育数字化转型中,学校数字化应用整体环境至关重要,它应该是开放、融合和生态的。最后李玉顺主任明确了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进程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从知识、能力、素养、价值观四个方面为素养型课堂生态发展服务。
第二议程是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会长丁书林报告的融智教育行动计划与解析解读。丁会长用“六个共”概括说明了融智教育行动:共研共创共发展、共思共行共奔赴”。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要融合教育创新促进人的发展,但要高度警惕以人工智能之名培养人工智能的奴隶。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将加速学校教育实践过程去中心化的过程。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尽管我们一直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但由于教师居于知识学习的中心主导地位,因此大量的技术提供、方法设计等,仍然是以满足教师对学生的控制而不是引导为目的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概念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学习对教师的依赖,进而以一个对话者而不仅是学习者的角色出现在课堂上。
第三议程是编写及实践代表丁玉涛主任带来的《场景式学习——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新策略》。在解析《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合创新应用场景解析》使用方法时他指出,中小学教师在备课时面临教学资源匹配低效、分层教学设计耗时长、个性化学习方案设计困难等问题,亟需通过智能工具快速生成符合课程标准的分层教案,以实现精准化教学设计。在AI大语言模型中,输入学科、学段、教学目标等关键信息,可以一键生成分层教案,支持动态调整,直至满足需要。
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此次发布会标志着多方力量协同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共育创新人才进入新的实践阶段,相信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花港一小的老师们会秉持着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素养,能将本次发布会所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文字:蒋宁月
图片:全体教师
审核:李想、潘洁、郭红霞